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概览:A股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,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抢公章现象。然而,抢走公章从来就不意味着抢到了公司控制权,掌握公章也不直接等于合法管控公司。抢公章的现象背后有其原因,但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,还应以合法合规形式展开,抢公章不仅没必要也不可取。

 

在制度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,总会出现一些地域性的特色和实践。于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,独特现象便是对于控制权的争夺异化成了对公章的争夺。历年来,数见不鲜的公章争夺战甚至可以写一本中国公司的公章争夺“风云往事”。商战内斗,双方的博弈却最终以粗暴直接的公章抢夺形式呈现。20204月,曾于纽交所上市的当当网——李国庆“夺章”事件引发全网关注。笔者曾经办的一例困境上市公司收购,也曾面临过收购方接管上市公司后在银行办理业务时,公章证照被原实控人抢夺的事件。公开报道过遭遇公章抢夺事件的A股上市公司也有ST围海、聚力文化等。

 

ST围海的公章是被强行拿走:20191214日,ST围海发布公告称,公司公章、财务专用章等重要办公资料失控,系由ST围海的控股股东围海控股的董事长助理冯婷婷等人强行拿走;而聚力文化的公章则是原实控人拒绝交接:20191224日,聚力文化发布公告,提及公司前任董事长余海峰迟迟拒绝移交公司印章、证照,后发现保管公司印章和证照的保险柜早已不在办公室。

 

公章争夺战往往发生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相对混乱、公司内部两方势力相争的公司中,抢夺公章的实则是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。争的既是对内的控制权,亦是对外的合法性。然而,是否掌握了公章就等同于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与合法性呢?

 

答案是否定的。诚然,公章是公司意思表示的体现,其具有的公信力、证明力和约束力使其表征效力贯彻于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。于外,公司公章效力体现在公司商事交易过程中,作为判定公司是否需受其意思表示约束的关键性依据;于内,公司公章效力体现在公司治理过程中,股东、董监高都需受其约束。掌握公章的一方虽然不能当然控制公司,但是在没有公章导致公司正常经营受困的情况下,其对公章的把控还是能为其带来一定的谈判筹码。然而,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发布公章失控公告,完成风险警示的情况下,公司内外部人士对于公司原公章的效力认定会打折扣,因此罗培新教授对此戏称,所谓的抢公章“除了抢走几块木头,什么也抢不走”。

 

抢走公章除了不能带来公司控制权的变更,还可能会带来以下不利后果。对抢夺公章当事人个人而言,可能会招致监管部门的关注和监管。前文提及的ST围海案例中,宁波证监局便向冯婷婷出具了[责令改正]的行政监管措施。而对上市公司而言,破坏的是公司经营秩序和市场商誉,带来的是更为深远和不利的影响。陷入公章争夺混战的上市公司本就存在内部治理的失序,又因公章的抢夺加剧这一混乱,公司经营无法正常展开,市场也会对其失去信心。

 

更深一步追问,缘何抢公章事件在中国A股市场中频发?笔者以为,这可以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两方面予以解释。从现况来说,置备橡皮图章或木头印章,并在公司对外意思表示中加盖公章,仍是中国公司目前通行的商业实践。而事实上,置备公司印章,绝非世界通行的商事惯例。张巍教授的研究显示,在美国,法律早已确立盖章不是公司签署具有法律效力之合同的必备要件。而从历史讲,或许从古至今的公章崇拜可以对此作出解释。但是需要反思的是,在当今,偌大的公司,仍被一颗公章“牵着鼻子走”,不免有些滑稽。

 

抢到了公章却丢了公信,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以如此原始的方式展开,并依然在今天存在,发人深省。或许公章的抢夺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混乱,于此前埋下的“雷”:章程设置、股权安排、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等不合理,都会在控制权争夺之时爆发,公章之争无非是一种外显的形式。控制权争夺双方都应合法合规行使权利,希望有一天,抢公章的行为能告别A股历史舞台。

 

 

特别声明:

本文和其内容不视为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如您有任何疑问,请随时与本文作者联系:yuhao@tongshang.com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俞昊

俞昊

7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。兼任中国ESG30人论坛研究员、中国证监会投资者服务中心公益律师。专注于资本市场的争议解决与公司治理。曾多次代理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处理投融资纠纷。本科分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、英国杜伦大学,硕士分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欧盟法专业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康奈尔大学FMBA。

文章